吴蔚

1994年1月生,广东惠州人
2012年9月-2016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学士学位
2016年9月-2019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攻读硕士学位
2019年7月至今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8 年获《雕塑》杂志“2017 年度原创雕塑奖”
2018 年获“中国当代大学生艺术作品年鉴”年度特等大奖
2017 年获清华大学“韩美林奖学金”
2019 年参加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上海)
2018 年参加华彩艺境“彩塑中国”全国雕塑作品展(北京)
2018 年参加“虹霓之约”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展(台湾)
2017 年参加中国西安数字雕塑作品展(西安) 

Showing 1–12 of 20 results

Show sidebar

(我是,你是?)(我是?你是。)

尺⼨:400cm x 104cm x100cm 材质:老挝大红酸枝、光敏树脂、板材、松木 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使人们越来越需要这些“屏幕”,通过网络的虚拟性沟通,让人们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对方极有可能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中。通过屏幕展现的自己,到底是不是自己?你到底是谁?所有app上的消息和新闻,都是有这么一群人为你提供和筛选的,人看似主动而实则被动的接受“新鲜知识”,两旁的椅子暗示权利的主宰,隐喻着我们似乎都处在被控制的状态。

不知处

尺⼨:150cm x 40cm x60cm 材质:木雕 借鉴中国宋代山水画基础上对山水雕塑的大胆创新,他以负型展现了山的空灵和孤寂,那一个个佛龛洞窟的形象仿佛在时空中叙述着历史的变迁。虚实、形神之间,不识蹊径,难辨晨昏,既纳丘壑于胸中,也能体味广袤空灵。“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观照传统山水的同时,使观者自由驰骋想象,表现出静寂旷远的意境,以及幽深玄妙的禅气哲思。

云·奔

尺⼨:160cm x 50cm x 45cm 材质:汉白玉 《云》系列有三件作品,分别诠释了云的不同状态,在作品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去赋予“云”情感,《云-奔》模拟奔跑的势态来与云的形态结合。《云-拥》模拟了相互拥抱的状态,从原始、完整的云的形态中分离出两个形态。《云-行》是模拟了人自由行走的趋势,以较为舒展的姿态进行云形态的创作。 希望在雕塑造型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已经,运用正形与负空间形态转化,表现出云有正负,云有阴阳的辩证关系。表达“阴阳和合”的艺术观点,同时也体现着中国阴阳观念的哲学思维。“阴阳和合”中的“阴阳”是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及其内涵的两种力量,“合”义为“阴阳相接”,即阴阳汇合。汇合的前提是“和”,核心是阴阳协调、阴阳交融。因此,在创作中以正形形体暗示阳,以负空间暗示阴,正负结合彰显阴阳合和。云的凹面中依然是凹面,负中有负,强化了负空间的作用和效果。

云·拥

尺⼨:150cmx40cmx45cm 材质:汉白玉 《云》系列有三件作品,分别诠释了云的不同状态,在作品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去赋予“云”情感,《云-奔》模拟奔跑的势态来与云的形态结合。《云-拥》模拟了相互拥抱的状态,从原始、完整的云的形态中分离出两个形态。《云-行》是模拟了人自由行走的趋势,以较为舒展的姿态进行云形态的创作。 希望在雕塑造型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已经,运用正形与负空间形态转化,表现出云有正负,云有阴阳的辩证关系。表达“阴阳和合”的艺术观点,同时也体现着中国阴阳观念的哲学思维。“阴阳和合”中的“阴阳”是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及其内涵的两种力量,“合”义为“阴阳相接”,即阴阳汇合。汇合的前提是“和”,核心是阴阳协调、阴阳交融。因此,在创作中以正形形体暗示阳,以负空间暗示阴,正负结合彰显阴阳合和。云的凹面中依然是凹面,负中有负,强化了负空间的作用和效果。

云·行

尺⼨:260cmx40cmx45cm 材质:玻璃钢 《云》系列有三件作品,分别诠释了云的不同状态,在作品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去赋予“云”情感,《云-奔》模拟奔跑的势态来与云的形态结合。《云-拥》模拟了相互拥抱的状态,从原始、完整的云的形态中分离出两个形态。《云-行》是模拟了人自由行走的趋势,以较为舒展的姿态进行云形态的创作。 希望在雕塑造型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已经,运用正形与负空间形态转化,表现出云有正负,云有阴阳的辩证关系。表达“阴阳和合”的艺术观点,同时也体现着中国阴阳观念的哲学思维。“阴阳和合”中的“阴阳”是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及其内涵的两种力量,“合”义为“阴阳相接”,即阴阳汇合。汇合的前提是“和”,核心是阴阳协调、阴阳交融。因此,在创作中以正形形体暗示阳,以负空间暗示阴,正负结合彰显阴阳合和。云的凹面中依然是凹面,负中有负,强化了负空间的作用和效果。

云深处

尺⼨:40cmx15cmx15cm 材质:汉白玉 运用雕塑的负空间创造了云层虚实相生的空间意境,空间内部体现云深处的悠远意境。用比较的方式,一里一外、一动一静、一现代一传统的云纹塑造。

云里云外

尺⼨:30cm x 15cm x15cm 材质:汉白玉 探讨雕塑负空间,展现云的两种状态,外部静、内部动,用一简一繁的对比手法来表达悠然意境。

伊始

尺⼨:96cm x 45cm x234cm 材质:铜 像俑一样的人物造型,手里似乎捧着一个“东西”希望与其对话,“东西”就像是自然,希望呵护好它,希望它变好。似乎有一个东西正在慢慢开始孕育,成长。这个“东西”并没有做出实体,每个观赏着都有这个“东西”让观赏者自己产生联想,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尺⼨:45cmx30cmx92cm 材质:铜 表达了本人生活中一段时期的状态,不断地聆听别人的意见,不管是关于生活、专业或是未来工作选择与安排,都在聆听着各类朋友、师长的建议,这件创作正是表达了这种聆听的状态,此创作更多的是表达接收、听取意见的状态,但另一方面捂住的耳朵是理性地抵挡某些声音。

墨笔挥山

尺⼨:150cmx60cmx80cm 材质:综合材质 将中国书画的毛笔作为基本元素,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将上千只毛笔塑造成山,用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造型艺术的山水意蕴,“文以达心,画以适意”,笔墨与山水在造型艺术上的成功相遇,既是从山水画到山水雕塑的成功转换。

壮思飞.揽明月

尺⼨:90cmx45cmx23cm 材质:铜 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造型上借鉴唐佣的浑圆饱满,汉俑的服饰,传统佛手造像,对人物进行意象处理,让雕塑流露出东方的味道。

天·地

尺⼨:102cm x 35cm x35cm 材质:铜 灵感来源于瞬间的感悟,2018年随导师走访了李伯安先生的妻子张岱老师,对李伯安先生巨幅画作《走出巴颜喀拉》中的天葬场景有很深的感触,尤其是尚未画完的那无数的秃鹰在啃食尸体的场面使我有种身在天堂、地狱、人间来回穿梭的感觉。情绪使我脑海里浮现的形象就是《天·地》这件作品,像是在祈祷天神,同时又无条件的敬畏大地。有一种无法挣脱命运的无奈,也有尊敬着它,怀着遵守某种规则的钢铁一般的心。